“废水排放超标案件中的采样环节,大家觉得哪个步骤最容易出错?”“废气超标案件中的关键证据都有哪些?”
周一上午,青田分局三楼会议室里传来了铿锵有力的讲课声和此起彼伏的翻书声,十余名执法队员围坐在投影屏前,他们面前的《办案工作手册》上布满了标记。这是青田分局今年创新开设的“执法微课堂”现场,也是青田执法队员每周雷打不动的集体充电时刻。
执法人员讲课进行时
全员领学,人人都是小老师
自2025年3月起,青田分局将每周一固定为“能力提升日”,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办案工作手册》专题研习。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章节认领制”,将办案工作手册中各模块拆解为10个章节分解到每位队员,要求结合执法实践备课讲解。创新设置“随堂测试”环节,采取情景模拟、文书纠错、限时答题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效,实现理论学习与执法实践深度融合。
双重审查,人人都是纠错员
切实抓好案件质量“生命线”,青田分局印发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质量提升方案》,实行“双重显微镜”审查机制,通过“队内审查+法制审核”双管齐下,为案件带上了“放大镜”。承办科室先开展“队内找茬”对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进行初审;分局法制部门从程序、裁量、文书等维度审核,建立“问题清单 — 整改复核”闭环,形成层层把关格局,筑牢生态环境执法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以来,案件实现“零复议”“零诉讼”。
实战检验,人人都是好搭档
“产污工序正在生产,排污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去看看。”在东源一阀门企业执法现场,00后队员小余向搭档小徐比出手势,两人默契分工展开排查。
执法人员在对废气污染物治理设施进行检查
青田分局以“双随机抽查”为契机,将培训课堂延伸至企业车间。执法人员两两随机匹配,结合《办案手册》,围绕污染源排查、证据链固定、法律条款适用等核心环节,在实战场景中同步完成现场勘察、问题研判和争议讨论——让执法现场既是“练兵场”,更是“考场”。队员在实战中磨合出“无需多言的默契”,不仅构建起“1+1>2”的工作效能,更让“人人都是好搭档”成为生态环境执法一线的行动共识,为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筑牢协同作战的能力根基。
随着《办案手册》学习进入深水区,青田分局同步建立“学用转化”机制,依托系统化学习,执法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书页间的笔迹交织到车间里的默契手势,这支队伍正以全员精兵姿态,将手册里的条文转化为守护生态的实战利器,为绿水青山筑起法治屏障。